民间野史的有关传说:“七月十五送面人儿,八月十五sdz”——相传在元朝时,北方被蒙古民族所统治,每院派住一位“达达”以监督大汉子民。聪明的汉族居民,便于农历的七月十五,在捏成的面人儿里藏有造反的信息相互赠送,约定下八月十五月圆时统一造反——成功后 ,人们有油的拿出了油,有糖的出糖,有面的出面,大家一高兴,混合着都倒在了一起,和成了象征着解放与和平的混油糖面,捏圆烙熟,就诞生了初的混糖月饼。 因为时置秋收,后来每年的八月十五,就逐渐演变成了庆祝丰收的中秋节了——这样,就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与大团结了。
丰镇人月饼情
中秋佳节月圆,千里亲人共婵娟。 混糖月饼供明月,广寒宫里也欢颜。 嫦娥闻香舒广袖 ,吴刚拿酒抵饼钱。 谁不夸我家乡美,丰镇月饼比蜜甜…每逢农历七月过半,丰镇的饼儿匠们就开始忙乎了。辛劳了大半年的劳动者们,在这丰收之季,也都翘以待地期盼着吃上一口香甜油酥,顶饥顶饿的混糖月饼,一是靠劳自己,二是庆祝丰收。
半个世纪前,一出大东门,刚进土塘村,座迎街的院子里远远地便飘来了现烤月饼的油香——这是尚家饼儿匠开炉了。从家里到院中,直到街外,排满了前来等待打月饼的人们。每家三斤五斤,多十来八斤面的,大都是散户,油多油少,面干面湿,家家都不一样,严苛地考验着和面师傅的功力~必须都和出软硬适中的混油糖月饼面来,而且,要求一次性便下准水量。有的人,为了少花两个加工费,(那时打一斤面收二分火钱);也有的人是背着老婆多加二斤面,是给父母亲偷打几个月饼的;不论是那一种,都不能够捅破,也就不可能过秤了,只能够说多少,算多少就是。但,实际操作时,就必须得心中有数才行。好的面案师傅一伸手,就知道面干面湿,面粗面细,份量多少;一抬眼就知道油糖是几斤几两,足还是不足。因为,这些都决定着你的一次性下水量,是保证和好混油糖面的前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