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:

15624841666

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 > 新闻中心  > 新闻更新

新闻更新

月饼的由来是什么

点击:317 发布时间:2023-01-04

中秋节吃月饼,就像端午节吃粽子,元宵节吃汤圆一样,是中国的传统民俗。古往今来,人们一直把月饼视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。中秋节,明月当空,一家人聚在一起,赏月吃饼,无话不谈,享受天伦之乐。月饼,又称胡饼、宫饼、小饼、月饼、团圆饼等。,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,一路流传下来,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。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殷周时期,就有一种“太史饼”,以纪念中国月饼的“始祖”太史文忠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,引进了芝麻和核桃,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。这时出现了一种以核桃仁为馅的圆饼,取名“胡饼”。到了唐代,民间有了面包师从事生产,都长安开始出现糕点店。据说有一次中秋节晚上,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赏月吃胡饼的时候,唐玄宗觉得胡饼不是个好听的名字。杨贵妃仰望明月,心潮澎湃,便随手制作了“月饼”。从此,“月饼”这个名字就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。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“宫饼”,民间俗称“小饼”、“月团”。苏东坡有诗说,“小饼如嚼月,酥而悦人。”到了明代,中秋节吃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。当时,别出心裁的面包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,作为食品艺术插画,使月饼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,更受民间欢迎。明代田汝澄《西湖游记》说:“八月十五是中秋节,人们互送月饼,欢聚一堂。”到了清代,月饼的制作技术大大提高,品种也在不断增加。为月亮准备的月饼随处可见。清代诗人袁敬兰有一长诗《咏月饼》,诗中有“食于厨,会捉霜,釜蒸。搓细面尘,润胭脂痕。“齐亲食遗,节无容……儿坐一处,杯盘散”等字样。,从月饼的制作,亲朋好友之间互赠月饼,到举办家宴赏月,都有充分的描述。

新闻中心

QQ:2361928288

手机:15256568989

电话:0551-5656898

邮箱:12345678@qq.com
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国际大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