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,吃月饼的人,好像还没有送月饼的人多。和包子馒头等日常消费品不同,月饼更多时候是以礼品的形式呈现。消费集中在中秋节前后,且一年只卖一次。
为什么不爱吃月饼,还要送月饼呢?
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窦东徽向燃财经分析,仪式化行为和真实需求无关。中秋吃月饼,和端午节吃粽子、过年吃饺子、生日吃蛋糕一样,一种仪式化、模式化的行为。同样,赠送月饼的行为也是一种仪式化的表达,承载的月饼之外的情感和诉求。
心理学专栏作家唐映红告诉燃财经,月饼所满足的消费者需求是多维多元的强化某种社会关系,达成某种社会联系,很重要的消费需求。
唐映红认为,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,建立熟人关系后,不同的人去办理相同的事情,本钱截然不同。这导致,终大部分礼品都流向了有权力的地方。
既然是送礼,那么就会有档次之分。包装是一方面,价格是另一方面。礼品的不同档次,代表了不同的面子。
前几年,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从造型到包装堪称豪华的月饼。售价上千元,偌大的包装盒里,只躺着六个月饼。镀金刀叉,甚至镀金月饼曾风靡一时。有商家推出了价值不菲的礼盒”月饼与红酒、燕窝、鲍鱼等产品捆绑销售,服务“高端送礼”场所。
为什么会呈现天价月饼?
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给出了面前的原理。经济学上有个“凡勃伦效应”指商品价格定得越高,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比方,一件看起来款式和做工差别不大的手工艺品,价格可以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。即使是万元级别的价位,也依然有旺盛的购买需求。
根据凡勃伦效应的解释,人们购物时,往往会因为虚荣、攀比等心理,作出激动的选择,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。高价商品带来的不只是单纯的使用需求,还有附加的心理上的满足感。所以,月饼市场,高价的月饼反而卖得好,因为给的面子足够大。